房地合一2.0上路,不少投資客提前落袋為安,賺飽離場。(攝影/趙世勳)
房地合一2.0稅制已在7月1日上路,首先觀察到在重稅效應之下提前引發逃命潮,推升今年6月買賣移轉棟數衝出一波強勢表現,而原先討論很熱烈的預售屋換約群組,如今也隨著新稅制上路後,討論顯得有點冷冷清清。
房地合一2.0上路前逃命,6月買賣移轉棟數創9年同期新高
從過去國內房地合一稅1.0實施的經驗來看,在新稅制上路前往往會有一波「逃命潮」,根據統計,房地合一稅1.0在2016年1月1日上路,上路前1個月六都買賣移轉量隨即爆出3.6萬棟;而此次房地合一稅2.0上路,也同樣在疫情當中衝出大量,7月1日上路前,6月買賣移轉棟數已來到2.5萬棟,創下9年來同期新高紀錄。
不過,由於購屋流程經過簽約、報稅、完稅到過戶,大約1~1.5個月才可以完成過戶,才能算進該月的買賣移轉棟數,也就是說,6月的買賣移轉棟數主要是反映5月的市場交易狀況。
天時地利不動產顧問公司總經理張欣民指出,5月中旬國內本土疫情爆發後,讓房地產整個急凍,從各大房仲機構自行統計的交易量也顯示,6月份六都的交易量幾乎都是大減超過3成,由此可判斷,7月的買賣移轉棟數肯定是呈現衰退,甚至8月繼續量萎縮都有可能。
房地合一2.0上路一個多禮拜,張欣民觀察,新制上路已經提前反映,頂多市場會再觀望幾個月,不過,由於目前疫情仍是嚴峻,許多仲介還是無法帶看,市場呈現「水波不興」狀態,想賣的屋主仍是不願意降價,使得買賣雙方在價格上還是有很大的差距,只能有行無市地撐在那邊。
新制上路前預售屋「加價換約」,新竹加價100萬起跳
值得注意的是,從去年下半年開始,大新竹地區房市就維持著高熱度表現,尤其竹北精華區堪稱是最火燙的熱點,隨著房地合一2.0新稅制上路後,該區市場有什麼變化嗎?
《住宅週報》社長陸敬民指出,在房地合一新制上路之前,有許多透過社群媒體成立的換約平台以及論壇通路,紛紛釋出新竹物件、出現大量的換約潮,但是過了新制上路的7月1日之後,這些原本擬換約的物件就通通被下架,研判賣方或是投資客仍在思考下一步,步入沉潛期。
所謂預售屋「換約」是指,在房屋所有權尚未移轉之前,原本的買方將契約轉讓給承接買方,未來房子蓋好建商就直接把產權登記給新的買方,但通常預售屋換約,原買方都會提出「加價」的要求,比如說,原本合約上是總價2500萬,若以加價100萬換約賣給承接人,代表承接人必須多準備100萬的自備款給原買方。
據了解,新竹房市精華區所釋出的「貨源」,極為容易被特定人掌握,包括像是投資客、已購客、房仲等特地對象,尤其在換約通路上發現,早在7月1日新制上路前,新竹已有不少換約價格動輒100萬起跳。也就是說,想要承接的消費者就必須加價買房,但仍有不少買盤願意購入,根本不在意已經轉了幾手。
陸敬民分析,新竹及竹北精華區很明顯存在著「掮客」現象,這也是為什麼竹北有一些熱銷建案根本不用公開,就有人可以第一手拿到貨源,這些掮客賺到服務費賣給投資客,投資客再加價賣給接盤的人,價格直接是層層疊加上去。
新竹投資客賺飽脫手,部分進入沉潛期再伺機而動
不過,陸敬民也說,仍有來不及在新制上路前拋售的賣方或投資客,可能還在重新精算成本以及獲利,或是觀察實價登錄2.0上路後預售屋的市場行情,畢竟市場一直都有需求,等過了觀望期之後自然還是會伺機脫手。
一名業內人士則直白的說,投資客對於房地合一2.0新制根本不擔心,反正只要加價「灌好灌滿」給下一個接手的人,如此一來政府課稅就根本不是問題,頂多就是選擇賺少一點離場。
儘管如此,新竹的買盤還是非常強勁,陸敬民指出,尤其精華區的建商不僅惜售,開價也試圖挑戰區域新高,「目前新竹、竹北精華區的預售大樓天花板價仍不斷上修,我們認為高點的極限,成交價約落在單價60萬元左右,而事實上投資客連5字頭也已經開始哇哇叫了。」
他預期,按照政府逐步啟動微解封措施,有可能讓新竹房市買氣已經等不及,預期買氣將在第3季全部出籠,特別是竹北精華區的新案也勢必是「搶好搶滿」。他也預估,研判等到行情搶到連投資客都猶豫價格的時候,或者是央行受不了再度出手時,屆時新竹房市才有機會降溫。
更多信傳媒報導
幕後》郭台銘臉書宣布買到BNT疫苗 府方一度對「三個字」有意見
台灣有優先提貨權!郭台銘深夜宣布永齡、台積電買到1千萬劑BNT疫苗
股市攻略》拜登不是要對海運管制!聚焦低本益比業績成長股及產業龍頭股
數以萬計肺癌患者需要自費使用第三代標靶藥延命,但高昂藥費迫使不少患者向黑市購買孟加拉製造的學名藥(孟藥),健保署對此表示,正積極與原廠藥業者議價,盼儘速納入給付。
根據健保署統計,2018年有6萬5960人因肺癌就醫,一年花費的醫療費、藥費高達219億元,縱使花費鉅額醫療費用,仍有許多癌症用藥因種種原因無法納入健保給付。
▲不少患者向黑市購買孟加拉製造的學名藥(孟藥),健保署對此表示,正積極與原廠藥業者議價,盼儘速納入給付。示意圖。(圖/翻攝自unsplash)
臺灣肺癌學會理事長、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一般胸腔科主任陳育民表示,臺灣近55%肺癌患者具有EGFR基因變異,大部分都會走到T790M基因變異,目前唯有第三代標靶藥可控制病情;以健保署就醫人數推估,全臺約有1萬2000多人有用藥需求。
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說,近年接獲許多肺癌癌友反應,希望食藥署專案進口與新藥同成份的孟藥,解決癌末患者用藥的燃眉之急。
吳明美說,但因該藥仍在專利期內,一方面專利保護原廠業者的權益,另一方面,製造孟藥的孟加拉藥廠也未前來申請藥證,食藥署在無法確認藥品品質、安全的情況下,礙於種種限制,真的沒辦法專案進口。
吳明美強調,為了幫助癌友,食藥署近年也和藥廠、健保署協商,研議是否能降低藥價或納入健保給付。
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,不論是什麼新藥,一旦推出後都得取得食藥署發給的藥證,再由藥廠或醫療專業團體申請納入健保給付,若推估新藥納入健保後,1年的財務負擔將超過5億元,健保署就會送醫藥品查驗中心進行「醫療科技評估」,進行文獻蒐集、療效評估及財務衝擊等評估作業,大約需要1到2個月。
「醫療科技評估」出爐後會提到內部專家諮詢會議,討論其療效以及是否有類似療效的藥,接著送進健保藥物共同擬定會議,由不同領域專家共同討論出用藥規定以及價格,但共擬會議討論出的價格,藥廠不見得能接受,就得開始無止盡的議價程序,若雙方無法達成共識,就無法納入健保。
癌症新藥從取得藥證到納入健保給付,是個漫長的過程,以許多肺癌患者殷殷期盼的第三代標靶藥為例,2016年11月就在臺灣取得藥證,但至今3年來都沒納入健保。至於其他已納健保的癌藥,往往歷經2、3年以上的審議。
蔡淑鈴說,健保署明白癌友困境,也擔心癌友買到假的學名藥,但過去歷經多次討論,藥廠開出的價格都比前幾代標靶藥高2倍以上,而且無論如何都不肯降價,健保署考量肺癌在臺灣患者人數眾多,用藥時間也相當長,健保財務真的無法負擔,最後都不了了之。
今年因醫界再次建議納入健保,健保署才重啟相關藥價討論,為此至少開了2、3次會議,目前仍在專家會議階段,雖不斷疾呼藥廠降價,但藥廠仍提出不少條件才願降價,由於給付細節還在討論階段,不便對外透露,希望盡快達成共識,造福癌友。